破解“稻油輪作”茬口矛盾 川渝共建西南“國家糧倉”
“通過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裝備集成配套,我們有效解決了‘稻油輪作’存在的茬口矛盾、勞力緊張等問題,能夠實現油菜畝產200公斤以上、水稻畝產600公斤的目標。”5月6日,在川渝稻油輪作與新建高標準農田高產高效種植現場觀摩會上,重慶市農科院院長茍小紅表示,科技創新促進了“稻油輪作”擴面積、提單產、優品質、降成本。
如今,在重慶墊江雙河口村的油菜田里,轟鳴的收割機正在搶收菜籽,另一側已翻耕打漿的泥田里,村民搶抓農時拋秧,秧苗散作“滿天星”,不疏不密地落在泥上。
川渝地區是我國冬油菜核心產區,種植面積接近2500萬畝。“稻油輪作”為主要的栽培模式,被作為深挖糧油面積、拓寬增收渠道、土地用養結合的重要抓手。
“但目前推廣的油菜和水稻品種存在茬口矛盾,尤其是在中低海拔稻區更加突出。”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朱子超分析,川渝中低海拔地區中稻須在3月上中旬播種,抽穗期才能躲過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溫,而油菜的收獲期在5月初,正常播期的中稻秧齡過大,不適合機插,而人工栽插,缺乏勞動力且成本高,不適用大戶規模化種植,成為制約稻油產業發展的“卡點”。
鑒于此,重慶通過選育推廣耐寡照、耐高溫、適宜淹水直播的優質稻品種,以及耐濕、抗病的高含油雙低油菜品種,運用稻油輪作全程機械化(輕簡化)生產、油菜田晚中稻直播、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等技術,解決了因稻田排灌不暢、油菜播栽窗口期短、水稻播栽茬口矛盾等導致的低產問題。
同時,針對川渝丘陵地區高標準改造生田陷機、田面不平、交田時間偏晚以及缺水等問題,重慶在實踐中總結出四種“應急種植技術”,確保滿栽滿插。
“一是缺水田應急種植技術,采用中早熟中稻品種,以旱耕旱播方式種植。二是田面不平、打漿陷機田應急種植技術,采用能淹水發芽的中熟中稻品種,以水旱復合直播。三是晚播應急種植技術,錯過正常播種期、有水源保障的田塊,進行晚中稻、一季晚稻或晚稻直播種植。四是機插陷機田應急種植技術,有水源、能平田打漿,但機插易陷機的田塊,采用拋秧種植。”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專家李賢勇說。
“川渝一家親,川渝糧油產業一直攜手奮斗、融合發展。共建西南地區‘國家糧倉’,更是凸顯了新時期川渝農業在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版圖中戰略大后方‘壓艙石’和‘穩定器’的重要地位。”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袁德勝倡議,川渝地區共建優質糧油標準化示范基地,堅決穩住糧食面積和產量;共同推進協同創新,加強糧油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;共同實施“優質糧油品牌打造工程”,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特色高效糧油產業發展。
全國咨詢熱線:
0392-2191180
152 3920 1200
郵 箱:
地 址:鶴壁市淇濱區朝歌路蓮鶴大廈B座17層